设为首页

人民健康网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解读

2022-08-13 19:31   来源: 互联网




更多内容可咨询 133 2512 9735 项目 科技项目老师 李洪历 微信同号


一、企业申请认定时需成立1年以上

(一)解读

《认定办法》中“须注册成立1年以上”是指企业须注册成立365个日历天数以上,即申请认定企业营业执照上的注册时间与申请认定通知文件规定申报截止日期的间隔必须大于365个日历天数。

(二)说明

申请认定企业和地方认定机构在申报和认定时主要存在如下误解:①如企业为年申请,其注册时间需要满1年以上,即企业注册时间在年1月1日之前;②如企业为年申请,其销售开始时间必须为年1月1日之前;③如企业为年申请,以企业申请认定获得通过的公示日为准来计算注册成立1年以上。

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一)解读

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指的知识产权须在中国境内授权或审批审定,并在中国法律的有效保护期内。知识产权权属人应为申请企业,即权属人必须与申请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名称一致。

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对企业知识产权情况采用分类评价方式。其中,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按i类评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不含商标)按ii类评价。

③按ii类评价的知识产权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时,仅限使用1次。

④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存续期内,知识产权有多个权属人时,只能由1个权属人在申请时使用。

⑤申请认定时,专利的有效性以企业申请认定前获得授权证书或授权通知书并提供缴费收据为准。

(二)说明

①针对“知识产权须在中国境内授权或审批审定”的定义,很多申请企业在申请认定时误将国外专利计入相应数量;这里说明的是国外专利仅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或企业的技术水平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不能作为符合认定条件要求的知识产权。

②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属人问题,申请企业在公司名称变更后,特别是一些已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其知识产权权属人未进行变更的企业,其知识产权权属人不能确定为名称变更后的申请认定企业。

③申请企业误认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要有发明专利授权。这里要说明的是,没有i类知识产权也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但没有发明专利等i类知识产权,在技术专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分数会相对偏低。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一)解读

①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是指:对产品(服务)主要竞争优势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关键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下简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产品(服务)。

②主要产品(服务)是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中,拥有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且收入之和在企业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中超过50%的产品(服务)。

(二)说明

①有些企业认为传统产品,如袜子、窗帘等,不能报高新技术企业。这里要注意的是,该条件明确为通过关键技术来判断是否为高新技术产品,而不是产品本身是否为传统产品。《认定办法》规定,对产品(服务)主要竞争优势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关键技术属于《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产品(服务),就是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根据该规定,传统产品也可以是高新技术产品,只要其关键技术符合要求。

②申请认定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定义理解有问题,误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就是具有专利技术的产品。根据《认定办法》规定,只要对产品(服务)主要竞争优势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关键技术属于《技术领域》要求的,就是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对关键技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即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而且要确保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占其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50%以上。

③申请认定企业在判断该企业申报的技术是否符合《技术领域》要求时,误从研究开发项目表(rd表)入手判断。这里要说明的是,判断该企业申报的技术是否符合《技术领域》要求,应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ps表)的关键技术、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和技术指标三者间是否存在矛盾性来判断。此外,也可参考申请认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来选择技术领域。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数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一)解读

企业科技人员占比是指企业科技人员数与当年职工总数的比值。

①企业科技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全年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

②企业职工总数包括企业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在职人员可以通过企业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会保险费来鉴别;兼职、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

③企业当年职工总数和科技人员数均按照全年月平均数进行计算和统计。

月平均数=(月初数+月末数)÷2

全年月平均数=全年各月平均数之和÷12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二)说明

①申请认定企业对科技人员的理解有误,误认为科技人员一定为专职研发人员。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科技人员的定义,除专职研发人员外的科技人员还包括提供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管理和直接提供技术服务两类人员。例如,直接提供技术服务的品管部、检测中心及车间骨干人员等;从事管理的有技术副总、生产副总等,但是前提条件为全年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

②申请认定企业误认为只有在职人员才能计入科技人员。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据科技人员的定义,除在职人员外还包括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

③申请认定企业对职工总数的定义理解有误。这里要注意的是,凡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职人员,以及在企业全年累计工作183天以上的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都可计入。申请认定企业可参考工资列支名单作为依据。

④申请认定企业对当年职工总数的理解有误,误认为申请认定前连续3年的科技人员数必须要达到职工总数的10%。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条件,认定前两年不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仅为近1年占比达到要求即可。

五、企业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要求

对最近1年销售收入少于万元(含)的企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例不低于5%;最近1年销售收入为万-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1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一)解读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例是企业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

①申请企业对“最近1年”与“近3个会计年度”的理解有误,误认为申请认定年中每一年的研发费用比例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近1年”指企业申请认定前一个会计年度;“近3个会计年度”是指企业申请认定前的连续3个会计年度(不含申报年)。因此,研发费用比例的确定与最近1年的销售收入有关,而申请认定企业研发费用具体占比要根据近3个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来确定。

②申请认定企业对销售收入的理解有误,在计算时误认为是主营业务收入。例如,某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为.36万元,其他业务收入为752.12万元。该企业在年申请认定时,误认为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必须要占相应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能申报。这里要注意的是,销售收入应为营业收入,针对上述情况的营业收入为.48万元。因此,相应的研发费用占比要求为不低于4%,而不是不低于5%。

六、近1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一)解读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是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值。

(二)说明

①申请认定企业对“总收入”概念的理解有误,误认为总收入即为营业收入。这里要注意的是,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所有征税收入。

②申请认定企业误认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即为产品(服务)收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除了产品(服务)收入外,还包括技术性收入。

③对于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其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是否每年都应达到60%以上的问题,《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都没有明确阐述。建议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尽量每年都达到60%以上比例的要求。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

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从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性4项指标进行评价。各级指标均按整数打分,满分为100分,综合得分达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为符合认定要求。











八、企业申请认定前1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一)解读

①申请认定前一年是指申请前的365天之内(含申报年);

②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可参照相应的《安全法》《环保法》等法律或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二)说明

①申请企业对“申请认定前1年”的概念理解有误,误认为是申请前1年,例如,年申报,认为是年1月1日—年12月31日不能有处罚。这里要说明的是,含申报年,例如,申请认定通知文件为年8月1日申请截止,那么应该在年8月1日—年8月1日不能有上述规定的处罚。
责任编辑:xiaoxiwang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人民健康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